“成都在科技金融这一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面。”11月27日,科技部科研与财务司副司长邓天佐在成都召开的“科技金融与创新型企业座谈会暨《科技金融》首发式”上如此评价成都的科技金融工作。
四川大学副校长赵昌文在当天的会议上就科技金融做了专题报告。
赵昌文表示,中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将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最终形成创新经济。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往往只关注科技创新本身而忽视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的创新。
赵昌文举例认为,商业银行与VC、PE联系,共同设计新的金融产品以及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就是有效的金融创新;如何把政府的科技金融政策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公共与私人风险投资结合的多种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11月30日,本报记者就科技金融的规律、未来发展趋势专访了赵昌文。
科技创新应结合金融创新
《21世纪》:科技与金融的内在联系是怎么样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什么新的内涵?
赵昌文:从技术创新机制看,工业革命所要求的许多技术发明成本很高,不再是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从技术扩散机制看,先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大规模的使用,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金融时代,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企业都需要创新和调整,应该是科技金融的时代。这个标志是资产管理业务继银行、资本市场之后成为又一被关注的重点。其体现是PE、VC的兴起,银行自觉的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变。
从另外一条线看,在后工业时代,创新被大量使用,服务业得到大的发展,这些都需要金融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把科技金融放在更高的视野来看,时代发展对科技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高度发达的金融与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目前科技金融的受重视程度是否与其应该享有的地位匹配?
赵昌文:中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将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变为生产力、形成产业链,最终成为创新经济。而从科技创新到产品、市场、产业,成为创新经济,最需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没有被统筹考虑的,往往只关注科技创新本身而忽视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的创新。科技金融既没有纳入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也没有纳入国家的金融战略。
因此,我建议把科技金融纳入国家战略,把科技金融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科技银行”内部创新
《21世纪》:科技金融体系包括银行、VC、保险、资本市场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科技贷款。各界对于科技银行的争议也颇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昌文:科技金融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相加,需要整合与创新。比如,成立科技银行,现在争议也比较大。有的人认为,如果成立了科技银行,那是不是该成立教育银行、卫生银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教育是公共品或者半公共品,卫生也是如此,教育和卫生没有明确市场范围和容量,而科技完全不一样。
如果设立科技银行,应该是创新性银行,而不是目前银行的延伸或者衍生产品,因为科技银行的客户有它的特殊性,高科技企业的市场风险等都比较大,如果完全依靠目前的银行模式解决是不可能的。
科技银行应该是政策性质,商业化运作模式。目前几大政策性银行都在逐渐向商业银行转型,对于政策性银行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有限,不吸收存款没有资金来源。对于科技银行而言,可以考虑只吸收企业存款。
科技银行的运作需要外部环境的创造。一是政府在政策环境要创新,否则商业银行现在就能解决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了,没有政策支持,就没有科技银行的长期发展,具体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对银行高管的激励机制、考核体系。
其次是利率。应该给予科技银行更大利率自主空间,目前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都有所放开,因为高风险融资应该由高利率来覆盖。
另外,从产品看,可以设计打包贷款。比如将5个科技企业的贷款打包一起做,单个企业的资产可能会比较小,对于银行而言风险会比较大,那几个企业的资产捆绑在一起则起到互相增信的作用。这个操作有点类似目前在农村地区贷款上的“联保”。此外,对这几个企业授信后,可以先发放一批贷款,如果没有出现违约再发放其他贷款。
此外,科技企业一般为轻资产企业,企业要通过专利、商标、收益权、保单等可以确认收益的资产向银行获得贷款。这就需要银行解决知识产权贷款的评估等难题。